想蕴是指对外境的认知、记忆与概念化作用。我们依想蕴辨识世界、形成判断,但若执着于认知为实相,便容易生起偏见与执取,深化轮回。
想蕴在十二因缘中的运作:
• 无明 → 想:无明遮蔽真实,我们依赖想蕴建立概念。
• 想 → 爱、取:若执着于所想,便生起渴求、依恋、厌恶、排斥等执取心。
修行即是观照想蕴的生灭,觉知认知的无常与虚妄,不受概念束缚,才能超越分别,回归清净智慧。
~静云思录
想蕴是指对外境的认知、记忆与概念化作用。我们依想蕴辨识世界、形成判断,但若执着于认知为实相,便容易生起偏见与执取,深化轮回。
想蕴在十二因缘中的运作:
• 无明 → 想:无明遮蔽真实,我们依赖想蕴建立概念。
• 想 → 爱、取:若执着于所想,便生起渴求、依恋、厌恶、排斥等执取心。
修行即是观照想蕴的生灭,觉知认知的无常与虚妄,不受概念束缚,才能超越分别,回归清净智慧。
~静云思录
五蕴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乃身心的暂时组合,看似构成“我”,实则无常。执着于五蕴,便深陷轮回。
十二因缘正好阐释了五蕴的生起与运作及因果法则:
• 色蕴 → 名色(生命基础)
• 受蕴 → 六入、触、受(感受生起)
• 想蕴 → 无明、爱、取(认知与渴求)
• 行蕴 → 行、有(意志造作)
• 识蕴 → 识(推动轮回)
老死~呈现色蕴的衰败,而生~体现为识蕴的延续。唯有破除无明,放下执着,方能解脱。
#静云思录
“有”是取之后的业力累积,决定未来生命的延续。
执取不断,业力随之增长,推动轮回继续。无论善业或恶业,都会成为未来的种子,让习性更深,束缚更紧,难以超脱。此刻的“有”不仅延续生命,也让执着更牢固。
修行即是在“有”时观照,觉察业力如何形成,停止新的执取。唯有超越业的束缚,才能真正解脱。
~静云思录
“受”是触之后生起的感受,包括乐受、苦受、舍受(不苦不乐)。
受是渴求生起的关键,若贪图乐受,便会追逐享受;若抗拒苦受,则会生起厌恶;而舍受虽然没有明显的喜恶,但若缺乏觉察,容易陷入淡漠。只要无明未破,轮回就会延续。
修行即是在受的当下观照,不被情绪带走。觉知受的生灭无常,才能超越执着,迈向自在。
~静云思录
“名色”是身心的结合,精神与物质的总称。“名” 指感受、想法、意志、意识等心理活动,“色” 指身体的基本构成,如四大(地、水、火、风)与感官器官。
识依名色而生,名色也将不断影响识,强化习性,延续生命轮回。若不觉察,这种相互作用将不断重复。唯有透过智慧观照,觉察无常与缘起,才能超越执着,改变名色对识的束缚,迈向解脱。
~静云思录